学生给女老师打伞图||撑伞不是“无发无天”的必然象征

  毋庸讳言,“打伞”的话柄是相关官员落下的。诸如下级给上司打伞,或者官员在台上有人打伞,学生在雨中表演等,都曾引发舆论热议。于是,给人打伞这种常见的雨中景象,因出现在某些显示特权或媚权的官场做派中,成了舆论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象。事实上,在群众淋雨,官员有人为其打伞的场面中,确实暴露了权力的高人一等;下属给上司打伞的殷勤,也可能隐含着溜须拍马的讨好。那么,这起小学生给老师打伞事件,应该归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爱,还是纳入类似于特权的师德问题?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行为习惯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同的解释,源于不同的行为目的,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就“打伞”而言,本来是一种不值得一谈的常见现象,在形式上,几乎没有主次之分,就看谁更方便。但是,任何带有帮助性质的行为,都有自愿和强迫之分,给人打伞也然。那么,“给官员打伞”为何遭到社会诟病?起源可能是在一个不合适的场合,比如群众在淋雨,官员有人打伞;也因为在官场上,下级对上级的各种阿谀奉承是司空见惯的,给领导打伞,难避拍马屁之嫌。这就让友爱所必须的自愿失去了情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