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暴打小学生”校园暴力“基因”何来?

  作者:刘畅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6月21日有网友爆料,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烫伤小孩。22日凌晨当地公安局回应称,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6月22日 人民网)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培育栋梁的一方神圣“净土”,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时不时的出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日前,初中生暴打小学生,拳打脚踢烟头烫这一事件,让不少人震惊扼腕。其手段之歹毒,做法之残忍,令人发指。校园暴力频频爆出于公众的视野,而事后的诘问却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当地教育局配合打人者家长作出了道歉,但我们更需深思施暴者的暴力“基因”从何而来?

  小小年纪便心怀戾气,虽说小孩子少不更事,难免有些冲动,但是冲动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那究竟是什么,让校园暴力事件屡禁不绝?

  深究校园暴力出现的根源,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暴力文化不断蔓延,青少年缺乏甄别能力,遇事可能误模仿电视剧或游戏里的剧情解决问题。二是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校园暴力产生的严重后果,青少年并不十分清楚,而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学校和家长尚未做到位,仅仅认为犯了错误以后严加管教就可以,这一思想也给校园暴力埋下隐患。三是青少年打人成本过于低廉。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份较为特殊,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只承担民事责任,不承担刑事责任,只由家长严加管教,或必要时由政府教育,这就使得施暴的青少年有了“豁免权”,认为反正打人也不会负太大责任,顶多被教育一通,自然有了侥幸心理。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这种霸凌现象才会越发严重,不仅影响着校园的和谐,也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如何解决校园暴力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反思教育软肋,拯救孩子迷失的灵魂。从学校层面上讲,“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绝非正常的教育生态。对于“问题少年”,理应多沟通、多关注;而对于那些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则该给予应有的处分,过度宽容与放任只会让他们一错再错。同时,学校需积极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真正让孩子明白“不能触碰的红线”在哪里,教育他们出现矛盾不能靠拳头暴力解决问题,要寻求正当合理的途径。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强制式的教育不但会令孩子反感,还会令孩子滋生逆反情绪;而一味的纵容也不是爱,而是害。所以,简单粗暴和过分溺爱的管教方式亟需转变,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感恩健康的心态。

  其次,修复制度短板,加大青少年犯罪成本。尽管“未成年人”犯罪较成年人处罚从轻,但政府、学校、及家长怎样管教才算到位,却尚无明确的要求。一次次的警钟敲响之后,不难发现,制度仍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必须要有,但是具体责任的落实,还需政府从细节抓起,动员各方力量监督校园安全。

  总之,根治校园暴力非一日之功,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建章立制、依法严惩,制衡校园暴力还需全民动员。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