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缺席“茅奖”也不是好事

  作者:赵艳生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一经公布,即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刘心武、王安忆、贾平凹、刘醒龙等知名作家参评,更是引起了热议。一些人质疑茅盾文学奖在众多知名作家参评下能否做到公平、公正。特别是四年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有网友调侃为“主席专场”,在这个背景下,这么多知名作家参评,更会是质疑声不断。

  诚然,评选的确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评委人数少。奖项的评选是靠人来完成,是以评委的票数多少来决定。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只是少数几个评委,他们眼中也只有几个哈姆雷特,他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完整的哈姆雷特。

  而这次公布的参评作品有252件之多,按照作品最低13万字的要求,那也要三千多万字。这么巨大的工作量,短时间内评委们真能够把最优秀的作品评选出来吗?这让人心中存疑。特别是有些作品,并不是读一两遍就能理解的。拿《红楼梦》打个比方,数百年来关于红学研究的人很多,相信也没人敢自称把“红楼梦”研究透彻了。更何况,只是看一两遍就要投票,这很难避免优秀作品被埋没。

  二是知名作家的参评。知名作家相比普通作家,他们交友甚广,名气在外,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谁也不能保证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中就一定没有知名作家的“铁哥们”。相比那些不知名的作家,知名作家在评选中占据先天的优势不可避免,这会挤占新秀作家的生存空间。

  当然,平心而论,知名作家也是普通的作者,只要符合要求,也有权参评,并不能因为其是知名作家就把他拒之门外。茅盾文学奖毕竟不是“选秀”,不能因为其是“新人新作”就另眼相待,也不能其是知名作家就白眼相待。每一个人都有参与评奖的机会,这才能体现公平。毕竟茅盾文学奖评选的是作品,而不是作家,更不是按作家的名气颁奖。

  换个角度来看,知名作家参评茅盾文学奖,这是对奖项的认可与尊重,这也是对中国作协的肯定,更是在向茅盾先生致敬。假设全国的知名作家都对奖项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又会怎样呢?相信肯定会有人来诟病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为鸡肋,诟病中国作协已经失去凝聚力、向心力了吧?舌头长在别人嘴里,别人怎么说都里外有理,都是他们的自由,评选不能被舆论左右。

  当然,新时期茅盾文学奖评选也不能一成不变,也需要改革,来尽量确保公平、公正,以减少公众对评选的质疑。一是不妨大量增加评委的人数,改变当前评选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命运的现状,这样众人评选,更具有说服力;二是不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开通网上评价窗口,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评选方式,增加网友在评选中的话语权。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