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顺义务修路二十载的三个看点

  作者:张洪泉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他叫郭长顺,山东济宁金乡县高河街道郭洼村中一名普通村民。年过七旬的他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补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泥巴路到坑坑洼洼不平整的水泥路,郭长顺默默平整了二十年、用坏了十多把铁锹。不图赞美,不求回报,只是一味心平气和,做自己能做的事。

  郭长顺的事迹很典型,在社会转型时期,回答了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做,如何做到传承儒家文化的一个问题。细观郭长顺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凡人善举。七十多岁的郭长顺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为了造福乡里,他默默平整了二十年、用坏了十多把铁锹。不图赞美,不求回报,只是一味心平气和,做自己能做的事,只求心安,而没有一点功利心,这是凡人善举的一个最大看点,也是最大亮点。其实,如果不是此次郭长顺被媒体发现,恐怕他的事迹还不为天下知。

  第二个看点:持之以恒。毛主席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郭长顺风风雨雨20多载坚持为乡里修路,基本就是坚持了一辈子做好事。现在大多数老人在上了年纪以后,基本不再从事劳作了;而郭长顺却是“为霞尚满天”,不待扬鞭自奋蹄,在暮年里写出了一曲奉献的赞歌。

  第三个看点: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人长期做好事,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形成“见贤思齐”效应,从而带动一片,使更多的人参与做好事的队伍里。事实上,郭长顺的义举传递“向善”力量,演化为乡村的文明风气。村子里的人都向他学习,互帮互助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社会风气形成的良性循环。

  郭长顺能二十年如一日的修路,难能可贵。除了自身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外,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地方整体的淳朴民风不无关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齐鲁大地一定会有更多的“郭长顺”涌现出来。

赞 (0) 评论 分享 ()